11.18.19 | 15:56 PM
专访《人生一串》王海龙:做内容不能陷在别人画好的跑道里!
BY Kant

如果这个夏天你没看这部纪录片,那你的夏天一定不完美!

 

这是去年夏天,不少网友看完《人生一串》后的共同心声。2018年6月,一档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的纪实节目《人生一串》,刷屏全网,一经播出便引发热烈讨论,豆瓣评分高达9.0。每集终了,网友们集体打出“多谢款待”,获评“真正的中国版深夜食堂”。

 

不同于以往的美食节目,《人生一串》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极具“烟火气”,生动地讲述了平民美食的市井传奇,真实地展现了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

 

时隔一年,万众期待的第二季来了,官宣定档7月10日正式回归!为此,媒介360采访《人生一串》总制片人、华扬联众副总经理王海龙,挖掘这部爆款纪录片的诞生过程、第二季变与不变、营销模式创新,以及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洞察与思考。

 

QQ浏览器截图20190619095935.png

 

Q:为何会想到去开发《人生一串》这档节目?

 

A:《人生一串》的诞生,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广告主角度,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很多客户已没有项目可谈,头部IP动辄大几千万,要么投不动,要么不敢投。尤其对于中等体量客户,这种困境非常常见,投不动头部IP,长尾内容又起不到效果。市场上的优质腰部内容,相对处于缺失状态。在健康的内容生态中,头部、腰部以及长尾内容,应该百花齐放。

 

其实,音乐、科技、美食等方向的腰部节目,当时我们都在同时考虑,只是美食方向率先形成了成熟思路。

 

从市场角度,做内容,不能陷在别人画好的跑道里。选择烧烤主题,一方面是因为在此方向上,此前未出现专属的、影响力较大的作品,另一方面,烧烤足够贴近生活,没有哪种美食能够比烧烤更具广泛认同性了。

 

此外,街头的烧烤,也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阶段性的产物。随着城市化以惊人的速度推进,这个过程中,会消融一些东西,改变一些东西,包括这些即将回不去、今后不再来的街头烟火气。有些动人的东西,走得快了些,需要留个念想。

 

再加上,与多年老友、导演陈英杰仔细沟通,对于这档节目的审美、观念与趣味,创作者之间形成了默契,心意相通,一拍即合,就有了《人生一串》。

 

Q:《人生一串》为什么能够成为刷屏爆款?

 

A:《人生一串》能够受到观众欢迎,我们总结了几点可能的经验。

 

第一,题材的选择上,具备足够的广泛认同性。烧烤是国人普遍都有的经历,在随处可见的街尾巷角,一群朋友吆五喝六,吃烧烤,侃大山,并且自带放松、愉快、尽兴情绪,受众基础广泛。

 

第二,守着节目核心去做,不为创新而创新,让节目“纯粹”起来。《人生一串》的核心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烟火气,真实,不装。尤其是在互联网文化语境中,你若端着,我便无感,节目也是一样。

 

节目里面有一句旁白: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烟火气本身就暗含生活最自然、最热闹的状态,同时烟火气又是烧烤摊上的物理特征,这三个字把我们想表达的核心,很好地诠释了。

 

第三,洞察观众,强化节目与观众的连接性,创新节目与观众的关系。现在的很多美食节目,与观众连接性相对较弱,观众只能采取猎奇的观看方式。

 

烧烤与观众有着天然的连接性以及共鸣性,一共6集的纪录片,在制作顺序上,就是按照人们点菜的日常,肉、素、筋头巴脑、暗黑系、骨头,看完《人间一串》,观众仿佛也吃了一桌。《人生一串》就这样与观众建立了真实的连接,暂时忘掉那些知识点,轻轻松松、乐乐呵呵看节目。

 

在最后一集片尾,节目还与弹幕里的食客们互动,回应满屏飘过的“多谢款待”:“招待不周,但愿交情不浅。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

 

第四,连接性里面要有文化性,有节制地表达情怀。讲故事,是能够让观众形成共鸣的最有效方式。烧烤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故事性的题材,里面有独特的文化性,并形成了圈子与江湖,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挖掘。

 

不过,故事性属于锦上添花、升华共鸣,前提一定是把食物讲透,否则节目会显得空洞。因此,《人生一串》每一集的篇幅,都是事先定好的,70%讲食物,20%讲人,最后留10%讲事。

 

第五,合作方的助力,B站的社区氛围很好地激发出了节目与观众的化学反应。B站是一个用户相对纯粹、能够聚合圈层、文化往外扩张的平台,在弹幕的加持下,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和共鸣,一定程度上扩张了内容的边界。B站倡导的“bilibili干杯”这种分享、陪伴的精神,与烟火气其实有某种意义上的重叠。

 

Q:即将播出的《人生一串》第二季,有哪些升级?

 

A:先说说不变的部分,我们依旧会守住节目的核心“烟火气”。

 

我们会延续“美食为主、故事调味”的叙事结构,延续真实和生活化风格,深入到隐藏在城市街头巷尾的小店小摊,真实记录各种本土特色烧烤美食,探秘背后的市井百态。

 

升级的部分,主要有三点:团队上,会有新的导演加入,活儿更漂亮,融入更多样的风格,激发创作团队的新状态以及意想不到的火花;制作上,会采用大量4K设备,后期在画面上的调整空间更大,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和观看感受;线索采集上,考察范围更大,积累了更丰富的素材,导演的选材空间也更大了,精益求精。

 

微信图片_20190618222920.jpg

 

Q:在与品牌方的合作上,有哪些营销创新?

 

A:需要先说明的是,这个节目没有植入,正片中没有任何商业产品的露出

 

关于内容营销,我们常常会陷在惯性里面思考问题,内容营销就是以植入为主。植入的模式,在综艺节目或者电视剧中,已经非常成熟,在可控的拍摄环境中露出产品,资源方、平台方以及广告主,都认可这种模式,观众也不会特别介意,因为本身就是带着娱乐的视角在看内容。

 

不过,在纪实类节目中进行植入,这种模式不一定奏效。一方面,在自然环境中拍摄的节目,很难去操控现场的拍摄状况,精心策划的植入也很难落地;另一方面,纪实类片子强调的就是真实,品牌进行植入,会被观众认为,是以破坏者的形态出现,反而影响植入效果。

 

不同的内容合作,有不同的商业规律在里面。对于纪录片的营销,最重要的是,品牌要学会激发和利用观众的情感连接与“爱戴”。

 

纪录片观众,往往对节目品质要求很高,粘性和偏好度也极强,抱着“纯粹的爱”在看节目。可以看到,每集片尾弹幕大片划过的“多谢款待”,其实也是观众对我们的情感表达。

 

因此,品牌与节目要建立紧密的关系,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植入形式,而是要让观众感到舒服的方式,进行联动,比如片头花絮、片尾彩蛋、节目番外,或者拿着节目授权,去开发各种各种的玩法。

 

我们还可以在片子里,号召观众去感谢赞助商,没有赞助商的支持,这档节目就没有经济基础。这样,观众会带着感谢的心态,去看品牌,这些互动才是更有价值的。

 

Q:如何看待未来数字营销的趋势

 

A:数字营销又处在一个相对不稳定的

 

一、5G时代即将到来,眼见两年内就能上,新型平台到底会怎么样,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答案。不要说营销人,即便是专业的互联网产品人,也说不准。甚至,这些新型平台,是不是媒体平台,也很难说。

 

二、用户的内容消费模式在变化,视频平台的付费用户收入已经大于广告收入,这就意味着,广告也要顺势而变,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变?品牌干脆直接去做内容,还是有新的内容营销形式?

 

三、用户的媒介触点和消费触点正在合一化,接触点既是传播的终端,也是销售的终端,所见即所买。很多广告主甚至不知道货从哪儿卖的,消费者也记不清是从哪儿买的。这时候,品牌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去管理用户触点、搭建高效的营销体系,这些都需要重新思考。

成为 智库会员 可继续阅读
媒介360官网持续日更10年,案例总数30W,纵深市场研究覆盖城市1-5线,覆盖服务人群20W
无论您是媒体人,品牌主,行业从业者或者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帮助您提升职业能力
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产品,及企业服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