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20 | 10:11 AM
疫情冲击波 中小企业“自救”指南
有哪些公司在困局中实现了逆袭?企业如何展开创变与“重生”?
BY Kant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严重程度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演变成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上一次,中国的高传染性疫情,还是发生在17年前,“非典”的爆发让中国经济一夜陷入寒冬。

本轮疫情到底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有哪些公司在困局中实现了逆袭?企业如何展开创变与“重生”?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几何?

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最为明显。发改委指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宏观经济视角:对消费、投资、出口都会带来明显的冲击

疫情会直接冲击消费市场,短期内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需求迅速萎缩。按照当前消费对GDP的贡献及拉动情况测算,预计本次疫情仅通过消费将累计拖累全年GDP增速或达到0.4个百分点。

疫情也将导致基建投资短期内将受到延迟复工的影响,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增速的回升存在较大难度。预计此次疫情通过影响投资进而拖累全年GDP增速或达到0.1个百分点。

此外,疫情可能会导致短期内全球对华贸易和人员往来偏谨慎,或会影响对外贸易一季度表现。

 

 

 

 

 

 

 

 

 

 

 

>>中观行业视角:第三产业所受影响首当其冲

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线下娱乐、线下零售等行业受到冲击最大。毕竟,新型肺炎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出门减少,影响消费特别是线下服务品的消费,加上适逢春节假期,影响就更大。

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全国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额约10050亿元;春节档票房达58.59亿。这几大行业的收入,近乎腰斩或者清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也不容低估。各地限制人员流动,用工荒、各地开工时间不一、生产配套、交通运输问题等,将影响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或导致停工减产,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

钢铁、冶金、汽车零部件等行业过剩产能,可能因为运输和汽车销售下降而遭遇困难。

>>微观个体视角:民企、小微企业等受损程度更大

推迟复工、外地员工被隔离期间,企业仍然面临固定费用支出,如租金、贷款利息等。

全国60多个城市400多家西贝莜面村堂食业务基本都已暂停,只保留100多家外卖业务。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预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将损失营收7-8亿元。如西贝这样的龙头企业,目前账上的现金加上贷款最多也只能再发3个月工资。

当年非典导致一大批中小企业倒闭,这次也一样,很多中小企业这次同样不容乐观,包括大型民企。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来说,它们离破产或许只有一两个月。

如果这些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可能会带来企业破产、失业增加,从而可能影响到后续经济走势。

企业如何在疫情中 实现涅槃重生?

每次发生大规模突发疫情,对于商业社会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几乎同样的场景,很多大大小小的企业经历了巨大的危机,但同时也崛起一批新巨头。

阿里锻造超强企业文化、执行力与凝聚力

2003年非典,最受益的公司是阿里巴巴,其对阿里的影响不仅在于让电商加速推进,更在于让阿里获得内部凝聚力的高度统一,阿里借此完成了自己从优秀到卓越的内部跃迁。

非典期间,阿里巴巴一位女同事被感染,因此阿里500多名员工,包括马云在内,通通被关在各自家里,12天不准出门,阿里只能被迫开始了全员在家办公。但最终,在马云的带领下,阿里巴巴的服务没有一天中断,很多客户甚至都不知道阿里巴巴出现了疫情。

 

更重要的是,在疫情期间,从4月17日开始研发,到5月10日正式上线,仅花费26天时间,淘宝网便横空出世,之后的商业故事人尽皆知,淘宝网顺利赶走eBay,成为阿里实现“进阶”的法宝。2005年4月20日,马云致信全体员工宣布,今后每年5月10日定为“阿里日”,阿里在逆境中翻盘的故事,也成为阿里人的精神寄托。

京东:商业模式大变革,线下转线上

“非典”期间,依赖客流量的零售业受到了重创,当时中关村所有电脑都在降价,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0%-40%。作为一家主卖CD光盘和刻录机的公司,京东也面临着生死考验。

为了应对特殊时期,刘强东把12个柜台全部关闭,和没有离开的员工商量对策。一个经理说“既然我们不敢跟客户见面,为什么不通过网上去卖东西呢?这样就不用见客户了,就没有非典的问题了。”

 

这个建议给了京东新的希望。线下门店已经走不通了,这也让刘强东看到线上交易的机会。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转变,让京东安全渡过了“非典”时期。刘强东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是“非典”成就了今天的京东。如果没有“非典”话,京东还是现在的京东吗?

顺丰挖掘价值洼地提升服务效率

非典让整个中国商业走入了寒冬,包括国内航空运输受到重创,这也给快递行业发展创造了机会。顺丰正是在这个时期迎来爆发式发展。

非典爆发期间,人们都不敢出门,航班几乎无人乘坐,航空公司不得不大幅降低费用。王卫瞄准因非典而陷入低谷的中国航空,冒险抵押了9次家产,与扬子江快运航空签订了5架737全货机的包机协议,往返于广州、上海、杭州的3个集散中心之间,第一个将快递行业带上天空。

 

王卫在“非典”时期的一次重要决策,也奠定了顺丰快递行业的江湖地位。凭借革命性的服务改造,2003年之后,顺丰的货量以每年50%左右迅速增长,形成的规模优势抵消了包机增加的成本,实现业务的良性循环。

携程苦练内功,磨炼技能与培训

非典对旅游行业造成的影响,尤其严重,携程也过得极为艰难。临危之际,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判断,非典会在几个月之内停止,所以公司一定要保持原来的规模。

一方面,梁建章采取了节源的举措,保留了几乎所有员工,但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上半天班、拿60%的工资,最大程度降低人力成本;另一方面,趁着业务低迷之际,携程坚持“苦练内功”,呼叫中心的员工全部上班,磨流程和培训。

 

几个月后疫情结束,旅游行业迎来了“报复性”增长。到了7、8月份,携程的业务量就大幅度反弹,甚至超过了“非典”前的水平。12月9日,携程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并成为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

海底捞:另辟蹊径,提供创新服务

再看餐饮业,据相关报道,2003年“非典”的时候,海底捞门店的营业额下降了95%。海底捞董事长张勇在名为《海底捞的愉快管理》的自述里,也有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往日宾客满座的火锅店变得冷冷清清”。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海底捞另辟蹊径,开始尝试火锅外卖:将传统的煤气罐更换为轻便的电磁炉,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再去取回电磁炉。在外卖还没有兴起的年代,送火锅上门还是个新鲜事。订餐电话很快被打爆了,凭借送火锅上门,海底捞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不仅如此,这一举措在当时还被《焦点访谈》栏目报道,给海底捞带来了巨大的曝光量,也让海底捞积累了知名度,生意在疫情结束之后变得更加红火。

写在最后:机会属于创新者 

面对疫情来袭,隔离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这也成为引导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隔离、关店、没收入,只是暂时,更重要的是,在特殊时期,企业要有信心、信念,去创新战略与洞察机会,实现商业模式的变革,厚积薄发,精益求精。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成为 前瞻会员 可继续阅读
媒介360官网持续日更10年,案例总数30W,纵深市场研究覆盖城市1-5线,覆盖服务人群20W
无论您是媒体人,品牌主,行业从业者或者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帮助您提升职业能力
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产品,及企业服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