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营销变得空前复杂,新技术、新触点、新理念,层出不穷,在没有成熟方法论的情况下,大多数品牌选择做“加法”,给用户传递更多的信息,覆盖更多的用户触点,提供用户更多的产品选择。
表面上看,用户每天确实都想阅读更多,吸收更多,拥有更多,互联网让用户患上了信息操控“强迫症”;但内心深处,用户被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包围,变得焦躁和不安。
这时候,其实,“减法思维”比“加法思维”更吃得开, 市场竞争的胜出者,不一定是为市场提供更多产品和花式营销的那个,反而常常是把事情做得简单、做到极致的那个。
比多更多:过去 品牌往往推崇做加法
很多传统品牌的营销模式根源,来自于整合营销理论,这也是这批企业营销实践的理论基础。
“整合营销”概念最初是以整合营销传播(IMC)形式出现的。1991年,美国市场营销学教授唐·舒尔茨(Don Schultz)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管理与提供给顾客或者潜在顾客的产品或服务有关的所有来源的信息的流程,以驱动顾客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并保持顾客对企业产品、服务的忠诚度”。
此后,整合营销理论不断进化,整合营销传播体系、360度营销传播体系、从“4P、4C”到“5P、5C”等等,体现的就是一种“加法思维”,控制一切与消费者相关的触点。
但是现时代 加法思维似乎有些不灵了
整合营销风靡一时,也助力不少品牌在营销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然而,时移世易,在数字化时代,很多企业发现这套体系有些不灵了。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变得透明化,用户接触点无限爆发,而且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不同触点的特性又完全不同。消费者掌握的品牌信息,甚至比企业自身更多。
企业如果再用传统的方式,去整合用户的一切触点,变得不太可能。即便企业真有决心去整合,也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精力,投入产出比不容乐观。
少即是多:减法思维在营销实践中的运用
在这个背景下,“加法思维”越来越难做,“减法思维”却悄然流行起来,少即是多。
乔布斯时代的产品设计,就是减法思维的典型代表,尽可能用少的要素达成最佳的效果,聚焦在一个点上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