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媒介360
今年6月,本打算悄无声息在美股上市,但7月9日,国家网信办发布通报,滴滴旗下25款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做出下架处理。一遭整改,群雄逐鹿,曾经在网约车赛道内被压制的其他玩家火速抢占时机,趁乱打起了一波又一波市场补贴争夺战。
然而,这种市场竞争对于网约车行业而言,毕竟只是新瓶装旧酒,远远达不到重塑市场格局的地步。毕竟在技术的加持下,游戏规则一朝改变也是常有的事实,真正遏制这些车企咽喉的在于能否仅仅抓住行业前沿,拥有数智化生存的能力和开辟新鲜战场的决断力。
看似如火如荼的造车狂潮实则风云诡谲,能源更替产生的技术更迭对一众车企而言带来的考验日渐复杂,而无论是来自资本、技术、数据场景的博弈,亦或是对组织架构、人才队伍甚至核心力量的挖掘,作为国内规模第二大上市公司,滴滴所面临的一系列行业隐患和进行的策略调整对于广大车企而言无疑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png)
核心看点:
1、低调上市+重心调整:内忧外患倒逼滴滴转变布局
2、精准定位+优势赋能:可持续商业的愿景与突破
3、专项突破+瓶颈束缚:自动驾驶网约车的落地可能
一、低调上市+重心调整:内忧外患倒逼滴滴转变布局
北京时间6月30日,滴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此次发行市值超过670亿美元,是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上市以来,规模第二大的中国公司。开盘后滴滴股价一度暴涨近20%,市值突破800亿美元。
但在此之前,滴滴自2012年天使轮融资80万元起,至今8年已完成近20轮融资,成为国内融资次数最多的公司。
然而,滴滴这次上市过程极为保密,从递表到挂牌仅用了20天时间,到上市这一天不仅没有发布敲钟仪式,甚至公司内部也没有举办庆祝活动。
了解到滴滴此前的营业状况后,则会理解公司此举并不反常。
.png)
目前滴滴的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三大业务,国内出行业务、国际业务以及其他业务。其国内出行业务包括网约车、出租车、代驾、顺风车等业务。但忧心的是,除了国内出行尚可盈利,其余业务持续亏损。
从2019年开始,滴滴国内出行业务已开始盈利,税前利润为38.44亿元,2021年仅一季度就达到36.18亿元;但是,算上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滴滴整体成亏损态势: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滴滴分别净亏损149.79亿元、97.33亿元和106.08亿元。
而滴滴出行业务的主要盈利来自抽成,滴滴与司机一直保持着2/8分成逻辑(今年5月份滴滴网约车发布关于抽成的说明,2020年滴滴网约车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总额的79.1%。)
.png)
滴滴若想提高佣金或降低补贴,无疑会带来司机和乘客流向其他平台的巨大风险。因为网约车市场里,包括滴答出行等一系列平台都在各项业务上穷追不舍,就连车企巨头一汽大众,6月30日斥资4亿元成立了摩羯出行。行业发展已处于存量期。
目前看来滴滴只能尝试横向发展,并不断迈入新的领域。靠外部输血是滴滴对于新业务一贯做法,对于这些子业务要么是重资产运营,要么是同质化严重,或者是供应链已经被其他平台所牢牢掌控。
从共享两轮业务到滴滴货运,再到诚信优选,新业务无疑都会陷入一种循环,融资补贴抢占市场,再涨价赚钱。
招股书显示:青桔单车的最新估值是19亿美元,滴滴持有其88.3%的股份,滴滴货运在今年一季度完成一轮融资,其最新估值是28亿美元,滴滴持有其57.6%的股份。
滴滴社区团购业务诚信优选的最新估值是18亿美元,滴滴持有诚信优选32.8%的股份,今年3月底被分拆,不再计入合并财务报表,总的来说,滴滴在C端的横向业务扩张带来未来想象空间,显然是非常有限的。
若想打破天花板,只能是跳到一个新的市场,一个比天花板更高的市场中。
二、精准定位+优势赋能:可持续商业的愿景与突破
比起滴滴现有的三大业务,四大核心战略板块将会是IPO之后的发展重心,即共享出行、车服方案、出行电动化和自动驾驶。在滴滴看来,这将推动未来出行的变革。
.png)
1、滴滴认为出行电动化是他们实现愿景的下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 ......
2、除了准备在出行电动化上大展手脚,滴滴更想在网约车上做文章。
...... ......
三、专项突破+瓶颈束缚:自动驾驶网约车的落地可能性
..... ......
成为 前瞻会员 可继续阅读
媒介360官网持续日更10年,案例总数30W,纵深市场研究覆盖城市1-5线,覆盖服务人群20W,
无论您是媒体人,品牌主,行业从业者或者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帮助您提升职业能力
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产品,及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