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21 | 15:38 PM
《请吃饭的姐姐》破圈探索:打造年轻人的社交场,以产业链经营创新模式
BY 媒介360
在综艺市场中,美食交友类型的节目从未缺席,如何在众多同类型综艺中脱颖而出,《请吃饭的姐姐》寻觅到了其独特的“探索”气质。
节目以美食为介质,由作为饭店合伙人的蔡少芬、朱茵、陈法蓉、洪欣四位姐姐做东,每周发起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集结全网最有意思的年轻人,开创了一个以“饭聊”为核心,展现当代青年多元生活方式图鉴和正向情感价值观传递的美食真人秀[1] 
无论是节目环节中“港普F4”的原生关系所激发出的带有情感积淀的趣梗,亦或是四位姐姐与年轻人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交流共享,都为美食真人秀[2] 的内容构建提供了一个脑洞大开的创新模板。
《请吃饭的姐姐》既保持了鱼子酱文化对内容创作水平的高品质要求,也呈现了下饭情感综艺所特有的积极向上的热闹特性。在与鱼子酱文化CEO雷瑛的对话中,我们将《请吃饭的姐姐》独有的“姐圈”综艺特质定位及节目的创新表达进行了全方位还原。

模式”探索:“做减法”,回归美食和脱口秀本真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档节目,那就是「美食为壳,情感为核」。四位姐姐开的「芬蓉茵欣」大饭店,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聊天的场域,美食为媒,输出情感。”
吃的是美食,收获的是生活智慧与生活方式。相比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美食为壳,情感为核」的《请吃饭的姐姐》打破了固有生活体验观察类节目的窠臼,为原创美食真人秀的[3] 带来新的行业借鉴价值。
首先,相比其它经营类真人秀有着自由不设限的节目形式,《请吃饭的姐姐》弱化了经营感,更像是年轻文化表达的一方天地。在节目里没有固定的人设和复杂的游戏规则,呈现出的基调是:“搭建一个让年轻人嗨起来的社交聊天场,顾客得到的是快乐,饭店盈利问题并不在考虑范围”。《请吃饭的姐姐》以美食为入口,从姐姐视角去看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但真正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情感线的呈现。
其次,《请吃饭的姐姐》作为原创互动体验真人秀节目,最难得可贵是“真实”。《请吃饭的姐姐》选择了烟火气息最为浓郁的地点——“饭店”。大家在饭店里一边吃饭一边交流,彼此之间更容易袒露心声,拉近距离。「芬蓉茵欣」饭店取了蔡少芬、朱茵、洪欣、陈法蓉四人名字中的一个字组合而成,内部也有四位姐姐的画像,极具标志性;饭店装修中大量运用霓虹灯、特色物件等,复刻了夜市文化和怀旧氛围,展现了市井又复古的风格,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此外,餐厅每天会推特色菜,包括烧鱼心、冰镇咕咾肉、木瓜口味的肥瘦肉等,以美食为载体,输出情感。
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四位姐姐与食客讨论的话题不止局限于食物好吃与否,还有与食客交谈人生阅历、分享生活智慧。这是节目的重要看点也是亮点,而四位姐姐不同的交流智慧,也使得节目“出圈”效果显著,更进一步向大众圈层渗透。针对诸如内卷、躺平等当下社会热点议题,姐姐们和素人嘉宾也会有精彩的观点碰撞。节目组还会设定一些环节,引发姐姐们的讨论,比如在情感话题中,陈法蓉说自己是压力型人格,总给自己很多压力。在综艺节目上新、综艺类型迭代的背景下,选择“姐圈”综艺这个切口,无疑为节目的宣传、聚拢人气、形成话题直至最后的“出圈”留下了更多可能。


题材”探索:原生关系积淀与多元年轻文化的趣味交锋

《请吃饭的姐姐》在题材上有两层创新探索。首先,是基于蔡少芬、朱茵、洪欣、陈法蓉四位姐姐原生关系的融合与碰撞。现实生活里,四位姐姐相识多年,关系密切,是无话不谈的闺蜜,真实的友情关系为活跃节目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选对了,往往一档节目也就成功了一大半。这四位姐姐嘉宾“同框”出现在一起,仿佛就天然搭建起一个好故事的基本框架,幽默、睿智、综艺感、暖心等等综艺元素,几乎都可以在这四位嘉宾身上找到。蔡少芬、朱茵、洪欣、陈法蓉四位姐姐一见面就火花不断,独特的原生关系优势为节目贡献了大量爆梗,如三位姐姐和朱茵比身高、蔡少芬另类解读“YYDS”,四位姐姐的同框让网友们纷纷表示“姐姐们只要在一起就是笑点制造机”。既有人生经验和阅历的分享,也有让人开怀大笑的本领,四个女人一台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如真实发生的情景喜剧。
其次,聚焦社会议题,以饭店小舞台折射年轻人的社会大舞台,展现多元年轻文化,通过观点碰撞激发观众对生活的热爱。好的节目,往往需要更为丰富的故事和人物进行支撑。而大量素人年轻人的加入,分享着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职业和生活技能,无疑让节目具有更多能量加持。节目中除了“港普F4”、饭店“经理”董岩磊,每期都会有一位内地姐姐,以及3位青年KOC,大饭店亦是姐姐们打造的年轻人聚会场所。第一期节目中邀请的音乐达人,收纳师,职业体验师等,展现了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的更多元状态。姐姐们则化身为人肉弹幕机,为活跃节目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不同领域的他们,在与姐姐们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当代年轻人的各色新鲜生活,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生命在于折腾”的生活热情,以及城市生活年轻文化的多元表达。
“集结有趣灵魂”[4] ,或许是对这档综艺最为精准的诠释,两层关系,构成了A面和B面的聊天碰撞互动场。姐姐们的原生关系的发挥与延展承接了40%的看点,而与年轻KOC的游戏互动则承接了60%的看点,即兴表演、脱口秀互动、有趣的现场活动等,使得节目在人物丰富性、情节张力、话题吸引力等维度上均取得上佳效果,为节目注入了鲜活灵魂,不仅能迎合观众对美食的极致体验,更能满足受众对轻松解压的娱乐需求。

经营”探索:多屏融合,链路打通,品效协同
《请吃饭的姐姐》在经营层面,也做了诸多探索,场内综艺+场外带货+产业链延伸的模式,不仅拓宽了收益渠道,更完成了综艺形态的迭变。
首先,“长+短”传播方式,多屏融合,全面覆盖受众。《请吃饭的姐姐》在浙江卫视和爱奇艺两大平台播出,充分发挥长视频平台的影响力优势,通过传统的长视频奠定节目的品牌美誉度,以及受众年龄辐射层次的宽度。同时在短视频领域开疆拓土,利用“短带长”的传播优势充分为综艺导流,覆盖更多年轻人群,并形成深度沟通。而冠名商希芸巧妙利用每期吃饭聊天场景,将“随餐来一条,希芸小绿”的slogan表现淋漓尽致,体现希芸膳食纤维胶原蛋白肽的性能特点;还独家定制《请吃饭的姐姐》希芸膳食纤维番外篇,搭载节目内的植入的精彩集锦授权品牌,进行社交传播。嘉宾们全线种草,引发全民讨论”随餐吃”希芸小绿的概念。
其次,开拓更多带货渠道,助力希芸等赞助商实现品效协同。希芸推出节目联名同款产品,含《请吃饭的姐姐》的主题包装,通过线上互动、艺人合作、衍生内容、电商内容等,线上+线下联动,打造环绕式营销体验,将节目粉转化品牌粉。《请吃饭的姐姐》在短视频平台开设有同名烧烤店,四位姐姐不仅是节目里的「芬蓉茵欣」饭店的主咖,更是烧烤店的带货红人,在抖音等平台有带货专场,以短期代言明星同款形式,为希芸全网带货,驱动“品-效-销”合一。节目中的品牌曝光场+节目外的销售转化场,两大场域结合,客户和产品联运,节目组与广告客户之间,已经从品牌曝光升级到品效合一的关系。
总的来说,《请吃饭的姐姐》开辟了综艺商业模式从单纯B端收入向B+C端收入升级。以往,大多数综艺都以广告植入、品牌冠名、版权售卖等形式获得B端的商务收入,但《请吃饭的姐姐》在B端以外,更探索出综艺IP+新消费跨界融合、电商运营、主播培养、衍生品变现等面向C端的营销脉络,线上线下联动,节目主咖“港普F4”也将成为移动的“带货体”,以内容撬动消费价值,实现内容、品牌、直播、电商的多维共赢。

结语:
作为鱼子酱传媒自制网综的重要作品,《请吃饭的姐姐》探索出了“姐圈”综艺新的可能性,在不依赖流量大咖和剧情脚本的情况下,以真实和温暖的属性在综艺市场上成功破局。
同时,通过营销体系的创新突破,寻求内容端与营销端的融合,线上与线下的打通,产品与用户的联营,品牌与销售的协同。《请吃饭的姐姐》是内容市场拥抱新兴业态寻求破圈的一次先锋试验。这意味着,在进一步提升综艺市场丰富度的同时,《请吃饭的姐姐》作为全新商业模式的引领者与开创者,在综艺市场里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以及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成为 前瞻会员 可继续阅读
媒介360官网持续日更10年,案例总数30W,纵深市场研究覆盖城市1-5线,覆盖服务人群20W
无论您是媒体人,品牌主,行业从业者或者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帮助您提升职业能力
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产品,及企业服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