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22 | 00:05 AM
北京冬奥闭幕:如何用科技力量演绎中国式“浪漫与空灵”?
在延续开幕式简约风格的基础上,闭幕式再次通过仪式与表演的有机融合,通过科技的力量让闭幕式“空灵与浪漫”,呈现“中国式浪漫”和“双奥情怀”。
BY 媒介360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

 

在延续开幕式简约风格的基础上,闭幕式再次通过仪式与表演的有机融合,通过科技的力量让闭幕式“空灵与浪漫”,呈现“中国式浪漫”和“双奥情怀”。

 

闭幕式上,80名舞者走出一幅“垂柳图”。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惜别冬奥,他们向场地中央汇聚,以今天的方式,演绎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

 

“闭幕式是一个大Party(聚会),全世界都以这样的形式来展现它的快乐,就是快乐奥运的感觉。”张艺谋指出,闭幕式并不是要强调表演,而是要为运动员服务,聚焦运动员经过赛场拼搏后的欢庆“让运动员开心快乐,以他们为中心。”

 

“这次我们从一开始四个仪式就定了这样一个方向,没有明星,没有演员,几乎没有专业演员参加,强调人民性。所以,我们就依靠了各行各业的人的支持,等于我们的演员队伍几乎全部都是来自于大中小学。”

 

在美学基调方面,主创团队大胆使用中国红碰撞冰雪蓝,将灯笼、中国结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表演元素融入仪式当中。

 

孩子们在场内点亮“中国结”,中国结元素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结”是由数字AR技术生成的,以超高的精细度形成仿真的视觉效果,就像一个巨大的实体装置挂在鸟巢上空。

 

其实,这届冬奥会的“科技感”非常值得关注。从运动员的训练与衣食住行,奥运场馆的布置与改造,比赛内容的直播与传播,赛事装备的设计与升级,科技无所不在,渗透到赛事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

 

可以说,2022北京冬奥会,不仅是运动员的体育竞技场,也是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试验场,AI、5G、XR、8K、3D打印、云、数字孪生、虚拟人,各种先进技术均被应用到具体场景中。

 

那么,本届冬奥会,到底有何值得关注的科技创新趋势?蕴含着哪些“黑科技”?这些新技术,又将为品牌营销行业打开哪些新可能?

 

1、万物皆可“机器人”

 

2022北京冬奥会,是一届“人机共存”的盛会,服务机器人无处不在。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各大竞赛场馆、冬奥村在很多环节都尽量做到无人、无接触,而替代人力的,正是机器人。

 

与你一起滑雪的,可以是机器人。六足滑雪机器人,已经在初级道、中级道上通过了稳定控制、智能感知、规划决策等多方面的测试。

 

在冬奥无人餐厅中,厨师和服务员都是机器人。厨房中的机器人不仅可以热饭,也会做菜,煲仔饭、炒饭、汉堡都不在话下,包括20秒就可以制作一个新鲜汉堡的智能汉堡机、会自己开盖加油的智能煲仔饭机、能翩跹起舞的智能调酒机。用餐的人在餐桌前完成点菜到用餐的全部工序,就会有小机器人将厨房做好的食物送到桌前。

 

物资运送环节,组委会选取了多个不同类型的智能物流机器人来减少人员接触。消毒清洁机器人,负责了各个大面积公共区域的清扫消毒工作,可以做到消毒、洗地、推尘、除菌、降灰等。

 

2、“虚拟人吹响集结号

 

数字虚拟人是当下的最热风口,尤其是在冬奥赛场中,科技巨头研发的虚拟主播齐齐上阵,为用户提供更实时、鲜活的信息服务。

 

比如,为了让听障观众更好的观看北京冬奥会比赛,各官方媒体平台上线了各种手语播报数字人,为听障人群提供智能化的手语生成服务,像央视频里面有腾讯3D手语数智人“聆语”。

 

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打造的总台首个AI手语主播,身着白色西服裙装、形象亲切自然、气质优雅的短发女性经过长时间的智能学习,能为观众提供专业、准确的手语解说,其掌握的手语词汇规范都来自《国家通用手语词典》。从北京冬奥会起,她将全年无休做好报道。

 

中国天气WAP华为站、张家口气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线了一位专职天气AI虚拟主播“冯小殊”,面容表情、肢体动作都很自然,看上去与真人十分相似,该AI虚拟主播背后依托的是小冰框架数字孪生虚拟人技术。

 

3、进击的AI 无处不在

 

在冬奥会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奥运官员以及媒体记者,可以实现跨国籍无障碍交流,主要靠AI翻译工具。据科大讯飞,冬奥场景下,汉语与英/俄/法/西/日/韩等重点语种翻译准确不低于95%,平均每句翻译响应时间不超过0.5秒。智能语音及语言服务平台,具备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机器翻译、自动问答等多种核心能力。

 

AI教练,智能冰上运动训练分析系统,利用高清摄像头在场边实时动态监督运动员,通过运动目标跟踪与轨迹可视化,在监控屏幕上识别每位运动员身上的骨骼关键点以及运动轨迹,显示出各类运动指标的统计信息。运动目标3D模型可视化,为运动员技术分析提供了清晰、可观的模型。

 

AI裁判,辅助裁判做出更精准的评分。中国花样滑冰AI辅助评分系统1.0,是一套根据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使用需求、场景应用需求打造的解决方案,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算法与深度学习,对运动员整体运动轨迹实时追踪,根据专业评分标准,对视频数据的人体骨骼、形体动作进行捕捉识别,从而实现稳定性、可视化的比赛评判。

 

央视频用AI技术,高效生产与发布冬奥冰雪项目的短视频内容。央视频AI智能内容生产剪辑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海量的比赛内容,自动化浓缩成几分钟的集锦,并定向发布。

 

4、数字孪生场馆

无限逼近真实体验

 

这是世界首次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奥运赛事的服务中。通过将场馆与活动过程三维可视化、动态化、参数化,把真实的场馆完全复制成一个数字化、虚拟化的线上场馆。

 

与传统的场馆建设和运行规划相比,在数字孪生场馆模拟仿真系统的帮助下,工作人员无需亲临现场,就可以在多终端操作系统,实现场馆空间规划、运行设计及细节管理。

 

在首钢冬奥园区,一个仅用六分之一冰壶场地构建的物理空间,在搭载“AI+5G+AR”技术后,体验者便可以轻松体验到数字化冰壶运动了。

 

它最大看点是仅用36平米的物理空间,用虚拟现实重构空间,以此无限逼近真实的冰壶体验。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在线上讲解与人工智能的实时评价与反馈中习得冰壶运动的必备技能。在全国仅有不到10家冰壶专业场馆的现实情况下,这将大大降低冰壶的体验成本与学习门槛,让三亿人上冰成为可能。

 

5、“云上奥运传播速度

 

这是一场在“云”端的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史上首个核心系统100%上云的奥运会,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医疗、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迁移至阿里云上。

 

往届奥运会各国转播机构前往现场报道需要经过以下流程:在媒体中心预定场地、筹备演播室、部署远程转播技术设施。这一过程手续繁琐、耗时颇长、斥资不菲。

 

转播云的出现,根本性地改变了这一传统采编方式。借助云计算,许多现场的采编工作可以转移到云上,实现远程操作,极大降低了奥运现场的转播负载。中小型转播媒体,甚至不需要到奥运现场,就可以及时进行云端的内容制作、处理以及进行跨空间采访。

 

6、史上最清晰冬奥会

8K超高清转播

 

北京冬奥会赛事时长约1000小时,转播内容总生产量将达6000小时,这些内容将首次全程以4K超高清格式转播,部分重要赛事还将以8K格式转播。

 

作为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市前期已组建完成规模化的城市级8K播放体系,也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级8K播放体系。冬奥会开幕当晚,20块8K超高清大屏和200台大尺寸8K电视机全部点亮运行。这也实现了全球首次规模化应用8K技术进行开闭幕式直播和重点赛事报道。

 

全球首台套5G+8K全业务转播车,也已开进北京冬奥会。简单理解,8K+5G 转播车内部就如同一个微缩的可移动电视台,节目制作可在这台转播车中完成,再由工作人员压缩成可供5G传播的高画质视频流,通过5G传送到大屏上。

 

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8K超高清频道、北京广播电视台冬奥纪实8K超高清试验频道均已开播,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全新观赛体验。

 

7、VR全景加持

360度自由观看

 

观看比赛的姿势更多了。在5G大规模覆盖下,AR/VR设备、高清视频、短视频等为观众带来了随时随地的、全新视角的观赛体验。

 

在现场直播方面,采用了360度VR技术,这个技术可以对整个场馆中高速运动目标进行捕捉和跟踪,在多台VR的全景加持下,能够实现360无死角的回放,给观众呈现高质量的定格画面。

 

首都体育馆中设置的40台4K摄像机阵列和3台8KVR相机,不仅可以精准捕捉运动员的动作细节,同时,还能实现让观众体验“子弹时间”的观看特效。

 

8、自动驾驶传火炬

AR为运动员导航

 

本次北京冬奥会也应用了非常多的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技术,像火炬传递阶段,不仅有机器人来传递火炬,还有一段路程是自动驾驶汽车来负责火炬传递的。

 

一些冬奥村内的大巴上,也装上了辅助驾驶系统,通过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为驾驶大巴的司机提供预警提醒。

 

在张家口的冬奥村、国家速滑馆、鸟巢等场馆中,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可以体验精准的AR导航,通过手机App和摄像头识别周围环境锁定位置,输入目的地后,使用者跟随显示的AR虚拟箭头,就可以顺利找到想去的冬奥村的其他地点。

 

9、350公里时速车厢

配备5G直播演播室

 

高铁、5G、超高清视频直播,三大硬核技术合为一体,在世界也是首创。联通北京、延庆、崇礼三大赛场,冬奥列车全部使用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开行。

 

据悉,京张高铁全线长达226公里(含崇礼支线),约1/3在山中的隧道,实现了5G网络全线无缝覆盖。这也是全球首款在350公里时速的车厢内配备5G超高清直播演播室的智能列车,实现超高清信号的长时间稳定传输,满足媒体在列车运行途中对冬奥盛会的报道需求。

 

10、3D打印雪花 定制头盔 火炬

 

3D扫描/3D打印在冬奥会的其他方面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主火炬和手持火炬的设计研制中,3D打印技术功不可没。为保证火炬外观质量和燃烧效果,除要求尺寸精度准确外,还需要保证3D打印火炬内部的致密度接近锻态以保证内部燃烧器气密性要求和火炬表面抛光质量要求。

 

此前,国家雪车队的头盔装备主要从国外进口,摆脱装备进口依赖,用国内自主研发设计的头盔参赛,是众望所归。使用三维扫描仪,获取运动员头部的精准3D数据后,设计团队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头型,结合战术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再利用3D打印技术产出最终头盔成品。

 

长安街沿线的冬奥主题花坛里,漂亮的3D雪花不但科技感满满,也蕴含着“零碳”的深意:原本不起眼的建筑垃圾等城市固废,通过3D打印变身雪花。

 

冬奥这个特殊场景,更像是许多新技术与新模式的“练兵场”,而其成果将沉淀下来,规模化运用至商业与营销场景,普惠每一个人的数字化生活。

 

AI、5G、XR、8K、3D打印、云、数字孪生、虚拟人,这些先进技术,品牌如何应用?怎样为营销打开新空间?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品牌价值?欢迎关注m360数智营销系列报告。

成为 前瞻会员 可继续阅读
媒介360官网持续日更10年,案例总数30W,纵深市场研究覆盖城市1-5线,覆盖服务人群20W
无论您是媒体人,品牌主,行业从业者或者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帮助您提升职业能力
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产品,及企业服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