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25 | 16:32 PM
从“我是谁”到“我代表谁”——品牌身份的新趋势
BY 媒介360

在传统商业逻辑中,品牌身份的核心是“自我定义”——通过标志、口号和产品功能传递“我是谁”。但当下,消费者的选择不再局限于产品功能,而是转向对品牌价值观、情感共鸣和社会角色的深度认同。品牌身份的重心正从“自我表达”转向“用户代表”,即通过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融入其生活场景、呼应其价值观,完成从“功能提供者”到“价值共创者”的蜕变。本文结合全球最新案例与数据,解析这一趋势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

一、从产品功能到情感共鸣:品牌身份的场景化重构

传统品牌依赖产品差异化建立认知,但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消费者更渴望品牌成为其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的“符号载体”。

案例1:百事可乐的“隐形Logo”与场景化美学

2025年,百事可乐在秘鲁海岸线发起“寻找百事日落”活动,利用日落色彩将品牌Logo隐形于自然景观中,并通过社交媒体发起用户打卡挑战。这一策略弱化广告痕迹,将品牌符号转化为审美体验,精准击中Z世代对“治愈感”和“氛围美学”的需求。活动相关UGC内容在Instagram获赞超200万,带动秘鲁地区夏季销量同比提升30%,品牌搜索量增长50%。

底层逻辑:通过场景化营销,品牌将自身融入用户的情感记忆和社交语境,实现从“功能标签”到“情感符号”的升级。

二、用户共创:品牌身份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建”

消费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品牌叙事的共同创作者。品牌需构建开放生态,让用户成为身份塑造的核心参与者。

案例2:天猫淘宝的“娃衣潮流”与IP人格化

天猫淘宝联合五大服饰品牌推出“成人-娃衣同款”,将IP公仔穿搭打造为潮流符号。通过杂志大片、魔性短视频和迷你剧《潮娃日记》,平台以“情感共创”激活用户参与,首日娃衣销量突破10万件,带动成人服饰销量增长25%。此外,抖音挑战赛#我的娃比我潮播放量达3亿次,用户通过“养娃”行为投射个性化审美,品牌则从“销售渠道”转型为“全场景时尚平台”。

数据支撑:Bazaarvoice报告显示,74%的消费者认为用户原创图片能提升购买信心,53%的用户更信任UGC内容而非品牌官方素材。

三、价值观驱动:品牌身份的“社会角色”觉醒

新一代消费者要求品牌承担明确的社会责任,并将其价值观贯穿于产品、营销与组织行动中。

案例3:Patagonia的“地球优先”与使命营销

户外品牌Patagonia长期以环保为核心价值观,其官网公开追踪供应链碳足迹,并呼吁用户参与旧衣回收计划。2023年,品牌宣布将公司所有权转让给环保信托基金,承诺将所有利润用于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更使其成为“环保主义”的代名词,带动年营收增长29%。

趋势呼应:Meta《2023文化趋势报告》指出,“生活价值”成为消费决策关键因素,63%的Z世代愿意为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品牌支付溢价。

四、技术赋能:AI与元宇宙重塑品牌身份表达

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正推动品牌身份从“物理实体”向“数字分身”和“个性化体验”扩展。

案例4:欧莱雅的AI皮肤顾问与个性化服务

欧莱雅在CES消费电子展推出AI皮肤分析仪,5分钟内生成个性化护肤方案,并通过生成式AI为用户定制美妆建议。技术不仅提升服务效率,更将品牌身份从“美妆产品商”升级为“个性化美丽解决方案提供者”。

未来图景:耐克通过整合运动数据、NFT数字藏品和线下试穿,构建“运动-社交-消费”全链路体验,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提升300%。Gucci则通过元宇宙平台Roblox开设虚拟博物馆,以数字化服饰探索年轻用户的“第二身份”。

五、全球化与本土化:品牌身份的“动态平衡”

跨国品牌需在统一价值观与本土化表达之间找到平衡,避免文化冲突并增强区域认同。

案例5:H&M的分布式决策与本土化深耕

H&M自2024年起将区域市场决策权下放至本地团队,针对不同文化背景推出定制化网站和产品线。例如,在东南亚市场融合传统蜡染工艺,在欧洲主打可持续面料。这一策略实现“全球调性”与“本土需求”的动态平衡,2024年新兴市场营收增长18%。

认知升级:联想通过构建“全球身份”认知(多元化人力资本、全球视野、敏捷思维),在跨国运营中协调文化差异,其海外收入占比达79%,成为全球PC市场领导者。

五、品牌身份的终极命题——成为用户的“价值代言人”

品牌身份的进化本质是一场“权力转移”——从企业主导转向用户定义。未来,成功的品牌需具备三重能力:

  • 情感联结力:通过场景化体验与用户建立情感记忆(如百事的“日落美学”);
  • 生态开放力:以技术赋能用户共创(如天猫淘宝的IP人格化);
  • 价值观穿透力:将社会使命转化为品牌行动(如Patagonia的环保承诺)。

品牌不再仅是“卖产品”,而是通过代表用户的审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成为其身份认同的“镜像”。这一过程中,技术是工具,情感是纽带,价值观是灵魂。唯有如此,品牌才能跨越周期,从“可选项”进化为“必选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