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媒介360
中国科协之声对话中国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双方围绕科幻创作、科普传播、科技创新等议题深入交流。
刘慈欣开篇便提到,当下人工智能的确对大众的生活产生了显著冲击。其坦言,像 DeepSeek 这样的 AI 大模型已具备一定的自由创作能力,甚至未来有可能代替作家,包括科幻作家。刘慈欣表示,按照 AI 目前的发展趋势与速度,它极有可能在未来取代人类文学创作,至少在相当大的比例上实现替代。
对于目前 AI 创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刘慈欣也只是认为「这都是时间问题」。其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未来时间漫长,AI 在处理和提炼超大信息量方面,与人类思维方式差异并不大。既然人类思维能实现从无到有,那么当 AI 发展到某个质变节点后,同样能够做到。
交流中,刘慈欣提到了「目前中国的科幻作品是否应该以获得国家大奖为准」。他表示,能够获得国际科幻奖项,无疑是对一个国家科幻文学创作的重要肯定;但同时,目前我国面对外国科幻作者的条件或许并不成熟,因此国际奖项并不是唯一目标,但作者们更需要的是以中国的背景,去探讨人类更为深入、更为未知的科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