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年轮》引发的原唱争议,不仅撕裂了两位歌手的体面,更将影视原声带(OST)这一音乐产业的"现金牛"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25年7月爆发的这场版权大战,表面是张碧晨与汪苏泷关于"谁才是原唱"的名分之争,实则暴露了OST产业在商业价值飙升背景下,版权规则模糊、利益分配失衡的深层痼疾。
本文将从《年轮》事件切入,系统分析OST的商业价值构成、版权争议根源、产业生态问题,并探讨音乐行业如何构建更健康的OST发展模式。
风暴中心:
《年轮》版权争议始末与行业地震
2025年7月,一场酝酿十年的音乐版权战争在两条声明中迎来戏剧性转折。7月25日凌晨,汪苏泷工作室通过官方账号发布声明:"即刻收回《年轮》所有演唱授权,暂不开放任何翻唱或商业演出许可。"
仅仅15分钟后,张碧晨工作室发布千字长文,贴出五类证据坚称"张碧晨是《年轮》唯一原唱",却在文末留下伤感告别:"值此发行十周年之际,好好和这首作品告个别。"一首陪伴听众十年、在KTV被点唱数百万次、在短视频平台翻唱超200万次的经典OST,就这样因一场版权争议"冻结"了继续传播的可能。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可追溯至拥有2300万粉丝的网红"旺仔小乔"的争议言论。7月22日,她在直播中语出惊人:"《年轮》由汪苏泷创作,但原唱是张碧晨,我认定的事不会改。"当网友提醒汪苏泷也是原唱时,她强硬回应:"我发一百遍年轮也只会写张碧晨原唱。"
这段被疯传的直播片段,意外引爆了埋藏十年的引信。随后,QQ音乐在7月23日移除了张碧晨版《年轮》的"原唱"标识,仅标注为"演唱者",而汪苏泷版本仍保留"原唱"标签。尽管平台在舆论压力下迅速恢复标识,但争议已如野火般蔓延。
时间裂缝中的版权困局:《年轮》的特殊性在于其发行历史的微妙差异。2015年6月15日,张碧晨演唱版作为《花千骨》插曲率先上线,成为剧中唯一使用版本;而汪苏泷的男声版则于6月30日以单曲形式上架。
正是这十五天的时间差,成为双方认定"唯一原唱"与"双原唱"的核心依据。张碧晨方以"首次公开发行"为法律依据,强调国家级版权登记的权威性;而汪苏泷则祭出十年前的邮件,证明项目初始就规划了双版本。这种"各说各话"的局面,恰似音乐产业中创作者与表演者权益边界的模糊地带。
法律真空与行业惯例的碰撞:这场争议的核心痛点在于"原唱"认定标准的法律真空。我国《著作权法》中并未明确定义"原唱"这一概念,行业惯例更依赖合同约定。音乐版权律师指出:"若合同未明确约定,创作人与首唱者均可能被认定为原唱。"
而2015年的原始合同可能并未明确这一点,导致双方各执一词。张碧晨称"演唱时未被告知存在其他版本",而汪苏泷男声版的宣传标注"幕后创作人再次演唱",又似乎印证了她的首发地位。
行业地震与连锁反应:汪苏泷收回版权的决定引发了广泛震动。作为词曲著作权人,他依据《著作权法》第三十八条行使权利,不仅意味着张碧晨无法再在商业场合演唱这首歌,更触发了复杂的赔付机制——业内消息人士透露,汪苏泷团队可能需赔付张碧晨方超200万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艺术合作关系的破裂:2025年4月汪苏泷世界巡演上海站,两人还曾牵手合唱《年轮》引发全场沸腾;三个月后,同一首歌却沦为版权战争的牺牲品。这种戏剧性转变,折射出OST产业在商业利益面前的脆弱性。
《年轮》事件首次将"双版本原唱"的行业潜规则置于公众视野拷问,其冲击波远超单一歌曲范畴,直指OST产业的商业逻辑与版权生态。当我们追问"OST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时,这场争议恰成为解剖这一问题的绝佳样本。
OST的商业价值版图:
从影视附属品到百亿级市场的崛起
影视原声带(Original Sound Track,简称OST)已从昔日的影视附属品,蜕变为音乐产业中增长最迅猛的"现金牛"。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OST市场规模已突破120亿元,较五年前增长近300%,占整个数字音乐市场规模的18%。
《年轮》版权争议爆发的深层原因,正源于OST商业价值的爆炸性增长及其带来的利益再分配冲突。要理解这场风波的全貌,必须首先透视OST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构建起自己的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