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炎热的暑期档,一部名为《浪浪山小妖怪》的国产动画电影以黑马姿态横扫票房与话题榜。这部源自《中国奇谭》人气单元《小妖怪的夏天》的衍生作品,豆瓣评分高达8.6分,成为今年暑期档口碑与商业表现双丰收的标杆之作。
然而比票房成绩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部影片在上映前后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品牌联名风暴——与30余家品牌达成合作,推出超过400款授权衍生品,创造了国产动画IP商业开发的“奇迹”。
在这场IP变现的狂欢中,哪些品牌真正读懂了"浪浪山"的文化密码?谁又在这场营销盛宴中获得了最大回报?本文将深入分析十大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联名案例,解码《浪浪山小妖怪》IP商业价值爆发的深层逻辑。
现象级IP的崛起:
《浪浪山小妖怪》如何成为品牌联名"顶流"?
《浪浪山小妖怪》讲述了一个另类而充满当代寓意的西游故事: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和猩猩怪四只无名小妖组成"草根取经团",假扮唐僧师徒踏上西行冒险之旅。
影片将镜头对准《西游记》中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小妖怪,通过他们充满烟火气的奋斗与成长,映照当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人间风雨处处有,何处不是浪浪山"的台词,道出了无数职场"打工人"的共鸣心声。
这一IP的商业价值爆发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内容根基扎实,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美影)的扛鼎之作,影片延续了《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经典作品的国风美学基因,600人团队耗时四年,打磨1800组镜头和2000余张手绘场景,将水墨意境与现代动画技术完美融合。
其次,情感共鸣强烈,影片通过四只小妖怪的职场遭遇和人生选择,精准捕捉了Z世代"平凡人英雄梦"的情绪脉搏,实现了从儿童到成年人的全年龄段受众覆盖。
再者,IP运营前置,不同于传统影视作品的"先上映后开发"模式,《浪浪山小妖怪》在创作初期就同步策划了周边衍生品开发,上映前两三个月已陆续官宣多项品牌合作,为IP商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电影集团旗下专注IP运营的子公司"上影元"是这场联名风暴背后的关键操盘手。据公开资料显示,上影元为影片推出了300多款自研衍生品,覆盖毛绒潮玩、文创文具、家居百货等多元品类,同时与17家实体衍生品企业合作,推出授权衍生单品超400个。
这种系统化、全场景的IP开发策略,使得"浪浪山小妖怪"的形象从银幕快速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场景,完成了从内容IP到消费IP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