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消费市场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泡泡玛特2025年上半年业绩却呈现爆炸式增长——营收同比增长204.4%至138.8亿元,净利润更是飙升362.8%至47.1亿元,这一成绩甚至超越了2024年全年表现。
如此惊人的增长曲线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本文将从Z世代情感需求出发,深入剖析泡泡玛特如何通过IP矩阵构建、稀缺性营销、全渠道触达和全球化布局,撬动千亿规模的"情绪经济"市场,并展望这一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与未来挑战。
业绩狂飙:
泡泡玛特2025上半年的爆炸式增长
泡泡玛特国际集团在2025年8月19日发布的半年报,向市场展示了一份令人瞠目的成绩单。这家源自中国的潮玩企业正在改写全球玩具行业的格局,其增长曲线呈现出近乎垂直的上升态势。
区域增长图谱显示,泡泡玛特的全球化战略成效显著。中国市场作为大本营,贡献营收82.8亿元,同比增长135.2%,展现出强劲的基本盘;亚太地区(不含中国)营收28.5亿元,增速达257.8%;美洲市场更是呈现火山喷发式增长,营收22.6亿元,同比飙升1142.3%;欧洲及其他地区营收4.8亿元,增长率729.2%。这种全球开花的业绩表现,印证了泡泡玛特IP的跨文化吸引力,也为中国潮玩品牌出海提供了成功范本。
从产品结构看,泡泡玛特正在经历一场品类革命。2025年上半年,毛绒品类营收61.4亿元,同比增长1276.2%,占总营收比例达到44.2%,首次超越传统强势的手办品类(51.8亿元,占比37.3%)。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偏好的迁移,也展示了泡泡玛特敏锐的产品迭代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绒品类的毛利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推动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6.3个百分点至70.3%,这种高毛利结构为业绩增长提供了强劲引擎。
IP矩阵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成为最大"吸金王",贡献营收48.1亿元,占总营收34.7%;MOLLY、SKULLPANDA、CRYBABY和DIMOO四大IP营收均突破10亿元大关,其中CRYBABY(哭娃)凭借精准的情绪价值定位,实现248.7%的同比增长。此外,13个艺术家IP营收超过1亿元,显示出泡泡玛特IP孵化体系日趋成熟,已形成"一超多强"的良性生态。
渠道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泡泡玛特全球门店数达571家,覆盖18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新增线下门店40家、机器人商店105台。在中国市场,线下门店净增12家至443家,实现营收50.8亿元,同比增长117.1%;线上渠道营收29.4亿元,增长212.2%,其中抽盒机、抖音电商和天猫旗舰店分别贡献11.3亿元、5.6亿元和6.6亿元。这种全渠道协同策略,有效提升了用户触达效率和购买体验。
会员体系的数据同样亮眼。中国内地累计注册会员从2024年底的4608万人增长至5912万人,新增1304万会员,会员贡献销售占比高达91.2%,复购率达到50.8%。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泡泡玛特强大的用户粘性,也为其未来业绩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情绪经济时代,泡泡玛特已经构建起一个以IP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的粉丝经济生态,这正是其业绩持续爆发的核心密码。
Z世代的情感刚需:
潮玩如何成为情绪消费的核心载体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Z世代消费者的购买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功能消费转向意义消费。潮玩产品之所以能够引发狂热的市场反响,根本在于它精准击中了年轻群体的情感需求痛点。
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元,核心人群Z世代、单身群体和银发群体中,Z世代对潮玩、盲盒、虚拟偶像周边等个性化产品表现出了特殊偏好。这些年轻人成长于物质丰裕环境,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基础功能,而是寻求情感投射、身份认同和社交互动等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
泡泡玛特旗下的爆款IP LABUBU正是这种情感共鸣的典型案例。这个"锯齿状牙齿、模样顽皮"的小怪物,以其独特的"丑萌"设计引发消费者情感共振,其"前方高能"系列全球发售时屡屡引发抢购狂潮,甚至导致伦敦斯特拉特福德韦斯特菲尔德购物中心发生"斗殴"事件。
美国《时代》周刊将泡泡玛特评为2025年"全球10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时特别指出:"去年最火的角色之一是一个长着锯齿状牙齿、模样顽皮,名叫LABUBU的小家伙"——这一评价揭示了潮玩IP的情感穿透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泡泡玛特产品满足了Z世代的多重情感需求:
-
陪伴需求: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的孤独感,使年轻人将情感投射到潮玩形象上。CRYBABY(哭娃)IP之所以能实现248.7%的增长,正是因为它准确捕捉了当代年轻人的情绪波动,为他们提供了情感宣泄的载体。广东省玩具协会会长陈黄漫指出:"年轻人购买潮玩不仅是收藏,更是寻求陪伴感"——这种情感陪伴在单身经济崛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
社交货币:潮玩成为年轻人社交网络的通行证。隐藏款、限量版的稀缺性设计,使拥有这些产品成为一种身份象征。泡泡玛特会员复购率高达50.8%,很大程度上源于用户为维持圈层身份而产生的重复购买行为。在社交媒体时代,潮玩收藏成为个人品味的表现形式,也是进入特定社群的"入场券"。
-
掌控感与惊喜感:盲盒模式巧妙结合了确定性与随机性。消费者购买时知道将获得什么类型的IP,但对具体款式保持期待,这种可控的未知创造了独特的消费快感。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期待状态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正是盲盒让人欲罢不能的生理基础。
-
自我表达:不同IP形象成为年轻人表达多元自我的媒介。泡泡玛特目前运营的IP中,既有可爱风格的MOLLY,也有暗黑系的SKULLPANDA,还有搞怪路线的LABUBU,这种多元IP矩阵满足了用户在不同心境下的表达需求。Z世代通过收藏和展示特定IP,向外界传递自己的审美偏好和性格特质。
从更深层次看,泡泡玛特的成功反映了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信息过载、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消费行为建构碎片化的自我认同。潮玩作为一种高度符号化的商品,完美契合了这一需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泡泡玛特的IP大多没有复杂的背景故事,这种"留白"反而为消费者提供了更自由的想象空间,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投射到这些形象上,形成独特的情感联结。
情绪经济的崛起也与社交媒体生态密切相关。Instagram、小红书等视觉化平台为潮玩展示提供了理想舞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则加速了IP形象的病毒式传播。在这些平台上,潮玩不仅是静态的收藏品,更是用户创作内容的重要道具,参与到数字社交的循环中。
从市场数据看,情绪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约58.2%的潮玩用户月均支出低于500元,但8.2%的"氪金"玩家月均消费超过1000元。这种两极分化表明,潮玩对不同人群的情感价值存在显著差异。泡泡玛特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特点,通过不同价位、不同稀缺度的产品组合,实现对各类消费群体的精准覆盖。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贡献营收48.1亿元,占比34.7%,显示出头部IP在情感经济中的超强变现能力。
IP孵化与运营:
泡泡玛特的情感工业化方法论
泡泡玛特能够在潮玩行业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绝非仅靠运气或偶然爆款,而是建立了一套系统化、可复制的IP孵化体系。与迪士尼长达数年的IP培育路径不同,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自信表示:"(孵化新IP)我们比迪士尼快。我们像抖音,尽量把资源切碎,我们看销售的表现去决定对一个IP的投入,以最快速度发现这个IP是不是值得投入更多资源,或者把它降权"。这种数据驱动、快速迭代的IP运营理念,使泡泡玛特能够在短时间内构建起庞大的IP矩阵。
泡泡玛特的IP来源主要分为三种路径:外部收购、内部孵化和艺术家合作。最典型的成功案例是MOLLY,这个大眼睛、微嘟嘴巴的小女孩形象是泡泡玛特2006年从香港设计师手中收购的,如今已成为公司的标志性IP之一。而LABUBU则是通过艺术家合作方式引入的,其独特的"丑萌"风格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带动THE MONSTERS系列营收狂飙。内部孵化的PDC平台则致力于挖掘新锐设计师,形成IP储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