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裁员从战术调整升级为战略重构,全球快消巨头们正在经历一场彻底的自我颠覆。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缩减,更是一个时代商业模式的终结与新秩序的萌芽。
2025年,联合利华新任首席执行官费尔南多·费尔南德斯的发言令人震惊:“我们正在审查前200名领导者中的每一个,他们足够好吗?”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四分之一的高管可能被替换。
这不是孤立事件。宝洁宣布全球裁员7000人,欧莱雅香港与内地业务合并裁员超200人。表面上是应对业绩压力的成本削减,实质上是传统快消巨头面对结构性市场变革的艰难转身。
这些曾经定义现代消费主义的公司,正面临自成立以来最深刻的身份危机和模式重构。
01 结构性困境:
传统快消模式的三大断层线
快消行业的裁员潮背后,是传统商业模式与新时代消费市场之间出现的三大结构性断层。
渠道断层最为明显。传统快消巨头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大渠道分销+大媒体广告”的铁三角模式。然而电商直播、社交购物和即时零售的崛起,使这一模式彻底失效。
宝洁在中国市场的衰退尤为典型。2025财年第一季度,大中华区有机销售额同比下降15%。这不仅是数字下滑,更意味着其渠道控制力的瓦解。昔日依靠货架优势碾压对手的策略,在直播间算法推荐面前毫无用武之地。
消费者断层同样致命。Z世代的消费决策逻辑与他们的父母截然不同:他们更相信小红书上的真实分享而非明星代言;更青睐有故事的本土品牌而非国际大牌;更愿意为成分和功效付费而非品牌溢价。
价值观断层则最为深刻。当下消费者要求品牌不仅提供产品,更需代表某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可持续性、动物保护、社会正义等议题成为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而巨头们庞大的组织体系和复杂供应链使它们难以快速响应这些变化。
.png)
02 本土品牌的颠覆性创新:
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对消费品行业游戏规则的彻底重构。
珀莱雅、薇诺娜、花西子等品牌代表了一种新范式:小批量、快迭代、强社交。它们不再追求单一产品的规模效应,而是通过持续的内容创作和用户互动构建品牌忠诚度。
这些品牌的研发模式也完全不同。传统巨头依赖年度产品开发周期和大规模市场测试,而本土品牌采用“直播即测试”的模式——通过直播间实时反馈调整产品配方和营销策略,将新品开发周期从18个月缩短到3个月。
供应链重构更是不同以往。本土品牌依托长三角、珠三角成熟的供应链网络,可以实现小至500瓶的起订量,7天内完成从概念到产品的全过程。而国际品牌仍被困在追求规模经济的传统供应链中,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这种不对称竞争使欧莱雅北亚区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3.2%,中国市场营收出现近10年来首次负增长。这不是周期性的波动,而是结构性的权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