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25 | 09:41 AM
灾难级公关 37年品牌信誉瞬间崩塌:西贝还能从“全线溃败”到“逆风翻盘”吗?
当信任被打碎后,一片片重新捡起来,虽然艰难,但却是重生的唯一途径。这场危机最终将如何收场,不仅关系到西贝的品牌命运,也将为中国餐饮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BY 媒介360

一家深耕餐饮行业37年的老牌企业,因为一场本可避免的舆论风波陷入前所未有的品牌信任危机。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的这句吐槽,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掀起滔天巨浪。

随后几天,这场风波以惊人的速度升级演变: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怒吼"一定起诉罗永浩",罗永浩则发起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双方剑拔弩张,引发全网关于预制菜透明化的大讨论。

01 事件复盘:从微博吐槽到法律对峙

一场本可避免的舆论风暴

舆论引爆点:一条微博引发的行业地震

9月10日晚,科技创业者、网络名人罗永浩在西贝某门店用餐后,在个人微博账号上发表了一段长达300字的批评。他不仅直言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还特别强调了价格与品质的不匹配:"太恶心了!"

这条微博迅速引发网友共鸣。消费者们纷纷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在西贝的类似经历,形成了一场对西贝的"集体吐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批评不仅针对预制菜问题,还延伸到了西贝的定价策略、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等多个维度。

危机升级:从客服回应到创始人亲自下场

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危机,西贝的初步应对显得准备不足。客服部门的标准回应——"店内招牌牛大骨是每日现煮,莜面手工现搓,炒菜是新鲜蔬菜到店现炒"——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因为与消费者实际体验存在明显差距而引发了更多质疑。

罗永浩随后的追加评论更是将事件推向高潮:"牛大骨现煮,莜面现搓,塑料袋现剪,微波炉现打"。这种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回应,在网络上获得了大量传播,使得西贝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受损。

9月11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做出决定性回应——在个人朋友圈明确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这一强硬表态彻底改变了事件性质,从一般的消费者投诉升级为企业与公众人物之间的正式对抗。

法律对峙:悬赏与反制的舆论博弈

作为对贾国龙起诉威胁的回应,罗永浩采取了更具攻击性的策略:发起10万元悬赏令,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这一举措巧妙地将举证责任转移给了西贝,同时鼓励内部员工"爆料",进一步加大了西贝的危机管理难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贾国龙在回应中披露了罗永浩的消费细节(点了15道菜,消费830元),这一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隐私,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为西贝带来了潜在的法律风险。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西贝的应对过程几乎犯了所有可能犯的错误:未能及时控制事态发展,选择与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正面对抗,以及将普通的消费者投诉升级为法律纠纷。

02 争议焦点:预制菜定义的"罗生门"

认知鸿沟背后的行业困局

定义之争:官方标准与公众认知的落差

西贝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定义分歧成为此次争议的核心矛盾点。贾国龙在回应中特别引用了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预制菜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强调按照国家定义,西贝的菜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该规范明确将预制菜定义为"在中央厨房完成全部制作流程,门店仅需加热即可出餐"的菜品。按照这一定义,西贝使用的中央厨房配送的预加工食材(需要门店进行最后烹饪)确实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

然而问题在于,这一定义与消费者的普遍认知存在显著差距。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任何不是完全在餐厅现场从头制作的菜品,都可以被归入预制菜的范畴。这种认知差异导致西贝的"合规解释"在舆论场中完全失去了说服力。

成为 前瞻会员 可继续阅读
媒介360官网持续日更10年,案例总数30W,纵深市场研究覆盖城市1-5线,覆盖服务人群20W
无论您是媒体人,品牌主,行业从业者或者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帮助您提升职业能力
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产品,及企业服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