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媒介360
在数字营销席卷全球的今天,广告主们面临着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广告投放越来越精准,效果却越来越难以把控。当我们沉醉于平台提供的详尽数据报告和看似不断提升的投放效率时,一场隐形的“财富转移”正在悄然发生。
Meta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其广告展示次数增加11%,而流量的平均价格上涨9%,实现了罕见的“量价齐升”。这种违背市场常规的现象背后,是算法对广告定价权的重新定义。平台不再仅仅是流量的提供者,而是通过复杂的算法模型,成为了广告价格的最终决定者。
更为残酷的是,一些中小商家发现自己的一笔184元订单,竟被平台拆解成26笔不同名目的扣费,包括技术服务费、流量加权费、支付通道费等,最终平台抽成比生产成本还高。当商家在平台的“流量赌场”中不断加注,却发现自己的利润空间被一点点蚕食,我们不得不思考:是谁绑架了我们的广告预算?
.png)
传统广告投放中,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决定。广告主出价,平台进行撮合,价高者得。这一过程中,广告主拥有完整的控制权,可以基于自身的ROI目标设定心理价格上限。
然而,AI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平衡。当Meta的Advantage+等系统承诺“我们会帮你把钱花在最值得的地方”时,广告主在效率诱惑下,逐渐交出了定价控制权。算法通过复杂的模型预测哪些用户最可能下单,哪个广告素材更容易被点击,从而重新定义了广告价值。
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算法不再是被动的匹配工具,而是主动的价值分配者。它不再简单响应广告主的需求,而是通过预测用户行为,主动创造“需求场景”,然后将这些场景以更高价格卖给广告主。
平台的算法推荐系统已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提升了广告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它也在无形中剥夺了商家的流量自主权。
数据显示,电商平台算法推荐产生的GMV占比已达47%,近半数消费决策被简化为“系统认为你需要”。当算法成为市场裁判,产品的核心价值不得不向数据表现妥协。例如,某麦片品牌因在抖音投流时选择“健身人群”标签,算法不断将其推送给减肥用户,最终被迫将产品热量降低30%,导致原有客群流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台可能通过算法固化的“系统性优势”偏向某些广告系列。即使广告主选择手动投放,系统也可能优先将优质流量分配给自动化托管广告,形成事实上的流量歧视。
算法绑架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控制,更是一种心理操控。当广告主看到AI带来的ROI从3提升到4时,他们的心态也从“花小钱办大事”的省钱逻辑,转变为“多花一点,多赚一截”的投资逻辑。
这种心理转变打破了广告预算的刚性约束。广告不再被视为“成本中心”,而是被重新定义为“增长引擎”,预算弹性变得前所未有的大。然而,这种弹性往往单向运作:增加预算易,减少预算难。当广告主试图降低投放规模时,算法会立即展示可能损失的“增长机会”,形成一种隐形的绑架。
Meta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其广告展示次数增加11%,而流量的平均价格上涨9%,实现了罕见的“量价齐升”。这种违背市场常规的现象背后,是算法对广告定价权的重新定义。平台不再仅仅是流量的提供者,而是通过复杂的算法模型,成为了广告价格的最终决定者。
更为残酷的是,一些中小商家发现自己的一笔184元订单,竟被平台拆解成26笔不同名目的扣费,包括技术服务费、流量加权费、支付通道费等,最终平台抽成比生产成本还高。当商家在平台的“流量赌场”中不断加注,却发现自己的利润空间被一点点蚕食,我们不得不思考:是谁绑架了我们的广告预算?
.png)
算法绑架的运作机制
1. 从“市场竞价”到“模型定价”的范式转移
传统广告投放中,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决定。广告主出价,平台进行撮合,价高者得。这一过程中,广告主拥有完整的控制权,可以基于自身的ROI目标设定心理价格上限。然而,AI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平衡。当Meta的Advantage+等系统承诺“我们会帮你把钱花在最值得的地方”时,广告主在效率诱惑下,逐渐交出了定价控制权。算法通过复杂的模型预测哪些用户最可能下单,哪个广告素材更容易被点击,从而重新定义了广告价值。
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算法不再是被动的匹配工具,而是主动的价值分配者。它不再简单响应广告主的需求,而是通过预测用户行为,主动创造“需求场景”,然后将这些场景以更高价格卖给广告主。
2. 流量分配的“暗箱操作”
平台的算法推荐系统已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提升了广告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它也在无形中剥夺了商家的流量自主权。
数据显示,电商平台算法推荐产生的GMV占比已达47%,近半数消费决策被简化为“系统认为你需要”。当算法成为市场裁判,产品的核心价值不得不向数据表现妥协。例如,某麦片品牌因在抖音投流时选择“健身人群”标签,算法不断将其推送给减肥用户,最终被迫将产品热量降低30%,导致原有客群流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台可能通过算法固化的“系统性优势”偏向某些广告系列。即使广告主选择手动投放,系统也可能优先将优质流量分配给自动化托管广告,形成事实上的流量歧视。
3. 心理操控:制造“投入-增长”的幻觉
算法绑架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控制,更是一种心理操控。当广告主看到AI带来的ROI从3提升到4时,他们的心态也从“花小钱办大事”的省钱逻辑,转变为“多花一点,多赚一截”的投资逻辑。
这种心理转变打破了广告预算的刚性约束。广告不再被视为“成本中心”,而是被重新定义为“增长引擎”,预算弹性变得前所未有的大。然而,这种弹性往往单向运作:增加预算易,减少预算难。当广告主试图降低投放规模时,算法会立即展示可能损失的“增长机会”,形成一种隐形的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