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25 | 10:32 AM
警惕“算法绑架”:为什么你的预算和利润总被平台推荐流量“榨干”?
当商家在平台的“流量赌场”中不断加注,却发现自己的利润空间被一点点蚕食,我们不得不思考:是谁绑架了我们的广告预算?
BY 媒介360
在数字营销席卷全球的今天,广告主们面临着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广告投放越来越​​精准​​,效果却越来越难以把控。当我们沉醉于平台提供的​​详尽数据报告​​和​​看似不断提升的投放效率​​时,一场隐形的“财富转移”正在悄然发生。

Meta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其广告展示次数增加​​11%​​,而流量的平均价格上涨​​9%​​,实现了罕见的“​​量价齐升​​”。这种违背市场常规的现象背后,是算法对广告定价权的重新定义。平台不再仅仅是流量的提供者,而是通过复杂的算法模型,成为了广告价格的​​最终决定者​​。

更为残酷的是,一些中小商家发现自己的一笔184元订单,竟被平台拆解成​​26笔不同名目的扣费​​,包括技术服务费、流量加权费、支付通道费等,最终平台抽成比生产成本还高。当商家在平台的“流量赌场”中不断加注,却发现自己的利润空间被一点点蚕食,我们不得不思考:是谁绑架了我们的广告预算?


 

算法绑架的运作机制


1. 从“市场竞价”到“模型定价”的范式转移

传统广告投放中,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决定。广告主出价,平台进行撮合,价高者得。这一过程中,广告主拥有完整的控制权,可以基于自身的ROI目标设定​​心理价格上限​​。

然而,AI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平衡。当Meta的Advantage+等系统承诺“​​我们会帮你把钱花在最值得的地方​​”时,广告主在效率诱惑下,逐渐交出了定价控制权。算法通过复杂的模型预测哪些用户最可能下单,哪个广告素材更容易被点击,从而重新定义了广告价值。

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算法不再是被动的匹配工具,而是主动的价值分配者​​。它不再简单响应广告主的需求,而是通过预测用户行为,主动创造“需求场景”,然后将这些场景以更高价格卖给广告主。
 

2. 流量分配的“暗箱操作”


平台的算法推荐系统已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提升了广告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它也在无形中剥夺了商家的流量自主权。

数据显示,电商平台算法推荐产生的GMV占比已达​​47%​​,近半数消费决策被简化为“系统认为你需要”。当算法成为市场裁判,产品的核心价值不得不向数据表现妥协。例如,某麦片品牌因在抖音投流时选择“健身人群”标签,算法不断将其推送给减肥用户,最终被迫将产品热量降低30%,导致原有客群流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台可能通过算法固化的“​​系统性优势​​”偏向某些广告系列。即使广告主选择手动投放,系统也可能优先将优质流量分配给自动化托管广告,形成事实上的流量歧视。
 

3. 心理操控:制造“投入-增长”的幻觉


算法绑架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控制,更是一种心理操控。当广告主看到AI带来的ROI从3提升到4时,他们的心态也从“花小钱办大事”的省钱逻辑,转变为“多花一点,多赚一截”的投资逻辑。

这种心理转变打破了广告预算的刚性约束。广告不再被视为“成本中心”,而是被重新定义为“​​增长引擎​​”,预算弹性变得前所未有的大。然而,这种弹性往往单向运作:增加预算易,减少预算难。当广告主试图降低投放规模时,算法会立即展示可能损失的“增长机会”,形成一种隐形的绑架。
成为 前瞻会员 可继续阅读
媒介360官网持续日更10年,案例总数30W,纵深市场研究覆盖城市1-5线,覆盖服务人群20W
无论您是媒体人,品牌主,行业从业者或者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帮助您提升职业能力
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产品,及企业服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