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25 | 10:39 AM
智能座舱=移动媒体:汽车正在变成“行驶的内容终端”
智能座舱不再仅仅是车辆的控制中心,而是演变为一个移动的内容消费终端,重新定义着人们在出行过程中的媒体接触习惯与信息消费方式。
BY 媒介360

当汽车开始思考,道路变成了信息流,驾驶舱化身为沉浸式剧场,我们正见证一个全新媒体形态的诞生——这不是汽车的智能化,而是媒体消费的空间革命

当汽车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座舱不再仅仅是车辆的控制中心,而是演变为一个移动的内容消费终端,重新定义着人们在出行过程中的媒体接触习惯与信息消费方式。

一、从钢铁机器到数字空间:汽车属性的根本性重构

汽车自1886年诞生以来,经历了多次角色转变。从最初的代步工具,到20世纪中后期的身份象征,再到如今正在形成的“第三生活空间”,汽车的属性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指出:“未来汽车将实现从‘运载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和‘数字空间’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智能座舱技术的快速发展。”

智能座舱的三重身份演变

驾驶控制中心(过去):传统汽车的座舱以驾驶功能为核心,所有的界面设计和控制逻辑都围绕车辆操控展开。按钮、旋钮和仪表盘构成了座舱的主要交互方式,信息呈现极为有限。

信息娱乐中心(现在):随着中控大屏的普及,汽车开始集成导航、音乐、通话等基础功能,智能手机与车机的连接让部分移动应用得以在车内使用,但体验仍是割裂的。

内容消费空间(未来):智能座舱正发展成为独立的内容消费场所,拥有专属的交互方式、内容形态和使用场景。它不再是手机的延伸,而是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媒体接触点

宝马集团设计高级副总裁霍伊顿克这样描述这一变化:“我们不再设计汽车内饰,而是在设计移动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屏幕不再是冰冷的显示器,而是通往数字世界的窗口。”

二、技术聚合:多模态交互如何重塑车内媒体体验

智能座舱作为内容终端的技术基础,建立在多种技术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其中,交互方式的变革直接决定了内容消费的体验质量。

语音交互:从命令式到对话式的跨越

语音交互在车载环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的语音交互已远远超出简单的指令执行阶段,正向自然对话方向发展。

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介绍:“基于我们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技术积累,新一代车载语音系统能够理解上下文、识别声纹情绪,甚至根据乘客的年龄、性别和历史偏好推荐内容。比如,系统检测到驾驶员声音中透露出疲劳感,会主动建议播放提神音乐或推荐附近的休息区。”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售价20万元以上的乘用车中,语音交互的渗透率已达到100%,其中支持多音区识别的占比超过65%,能够实现连续对话的占比达42%。

视觉交互:屏幕技术的内容适应性革命

车载屏幕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看似矛盾实则互补的趋势:一是更大更清晰的显示面积,二是更情境化的内容适配。

理想L9的三联屏设计、蔚来ET7的AMOLED中控屏,都在提供更佳的视觉体验。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屏幕能够根据场景智能调整内容呈现方式。

华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总监指出:“我们在设计车载界面时,遵循‘场景驱动设计’原则。当车辆高速行驶时,系统会自动简化信息呈现,增大关键内容字号;当车辆停放时,则会展示更丰富的内容细节。这种自适应能力确保了内容消费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多感官交互:打造沉浸式内容体验

超越视觉和听觉,智能座舱正在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创造全身心的内容体验。

5D沉浸式智能座舱技术负责人举例说明:“在我们与某车企合作的‘影院模式’下,车辆不仅会播放电影内容,还会根据剧情同步调节座椅振动、空调风速、香氛气味和氛围灯光。当电影中出现飞车追逐场面时,座椅会相应震动,给乘客带来仿佛亲临现场的体验。”

这种多感官整合的背后,是复杂的场景识别技术和内容标签系统的支持。系统需要实时分析媒体内容的情感基调、场景特征,并驱动座舱内的硬件设备协同工作。

成为 前瞻会员 可继续阅读
媒介360官网持续日更10年,案例总数30W,纵深市场研究覆盖城市1-5线,覆盖服务人群20W
无论您是媒体人,品牌主,行业从业者或者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帮助您提升职业能力
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产品,及企业服务
advertisement